根據環衛車廠家的小編了解到,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,這一點也不假!據統計,我國每年都有價值250億元的資源被白白浪費了,這些資源既不是石油,也不是天然氣,更不是高科技產品,而是我們每個家庭每天都在產生的生活垃圾。如我們經常隨手丟棄的廢干電池,全國每年就有60多億只,里面總共含有7萬多噸鋅、10萬噸二氧化錳。由于我們沒有將垃圾進行適當的分類回收,不僅使那些可利用而沒有得到利用的廢棄物成為二次污染的源頭,而且還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。
應該科學使用垃圾車地處理、利用垃圾,使垃圾變廢為寶、化害為利,真正成為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“第二資源”,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。有關部門要加大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推行力度,在更多的村(居)設立分類垃圾箱;對利用回收資源進行再生產的企業進行政策鼓勵,以引導更多的企業利用回收資源;各地可借鑒余杭區等地“垃圾積分兌換”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做法,巧用經濟杠桿、實行“以利攻利”,讓垃圾成為居民身邊的“銀行”,喚醒居民的環保意識,引導廣大居民主動、正確地參與垃圾分類,一起為居住的環境更美而努力;同時,韓國垃圾實行實名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。在韓國裝垃圾,必須購買政府統一監制的垃圾袋,尺寸規格都有限制。垃圾袋有不同容量的7種規格供市民選購,不同生活區的垃圾袋顏色也不同。而且垃圾袋還不便宜,普通家庭每個月大約需要花費2500韓元(約合15元人民幣),所以沒人會每天扔垃圾,一般都會把垃圾使勁塞進袋子里,等到實在裝不下了,才拿去扔掉。韓國人都很注意垃圾分類,因為垃圾沒有正確分類,一經發現會被罰款。放在袋中的垃圾不能含有水分,環衛垃圾車來的時候,用鐵鉤從袋子的兩個下角鉤開,如果有液體流出的話,就要重罰。
據數據表明,其中的70%垃圾可以回收,成為再生原料供重復利用。垃圾是在增長的資源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改善人居環境是一項基本要求。只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,不久的將來,我們即可以破解“垃圾圍城”等難題,還可以靠自己的垃圾賺錢——而不是簡單地將垃圾埋在巨大的垃圾填埋場里。